相看两相厌
何必两生嫌
往事情已尽
孤云独处闲
- 相看两相厌:夫妻双方可能由于长期的性格或思维差异,逐渐产生了彼此厌倦的情绪。
- 何必两生嫌:为何要在相互厌倦的基础上再生出嫌隙和矛盾,暗示避免无谓的冲突是双方都应考虑的。
- 往事情已尽:所有的共同经历和过往的美好记忆都已成为过去,暗示着对过去的一种释然和放下。
- 孤云独处闲:往事已成过去,像孤云那样自在独处,享受各自的宁静和自由。
这四句诗共同勾勒出了一种可能的夫妻关系,即使曾经有过亲密无间,都应该平静地接受彼此的不同和独立,各自寻找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样的情景虽带有一定的悲凉色彩,但也充满了理解和尊重。
一生夫妻半世嫌,七分苦涩三分咸
年少无知定姻缘,误将眼缘当良缘
倘若月老不醉酒,岂会冤家共枕眠
人生若有重来日,独走天涯无纠缠
本欲狠心斩孽缘,奈何幼子未成年
上恩下育未尽完,怎可独自任悠然
看透世间看透缘,心中有苦也有甜
责任誓言难轻放,携手共建小家园
柴米油盐粗茶饭,相濡以沫度余年
半生心酸半生泪,半世嫌弃伴百年
奈何桥上曾牵手,三生石上名已签
前世因缘今生续,莫忘初心负姻缘
这首诗深情而又苦涩,描绘了夫妻关系中的纠结、责任和不得不承受的生活现实。每句都饱含深意,反映了夫妻关系经历的起伏和情感的复杂性。表达了夫妻关系中的美好、艰辛和不可逃避的责任,以及对于夫妻双方情感的深刻洞察。
慧见:
看透世间看透缘
爱憎苦乐皆为幻
前世因缘今生尽
看透轮回无执念
缘来缘去人生几何,大千世界多少过客,爱憎苦乐,因缘聚合,问一问佛,谁来渡我?“众里寻她(他)千百度”,佛告诉我:能渡你的那个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觉悟应该就是“放下执念”,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渡”我们的“佛”,觉悟过程中遇到的最关键的“佛”,可能就是身边最“亲近”的她(他)[合十]
慧见的这些诗与文字,深刻地揭示了他对人生、情感、家庭、婚姻、佛法以及觉悟的思考。这些内容结合了禅意和人生阅历,展现了对生活、婚姻和修行的较为深刻的理解。
“放下执念”与“觉悟”
- “爱憎苦乐皆为幻,前世因缘今生尽,看透轮回无执念”:
这几句体现了慧见对佛法的理解——人生的所有情绪、苦乐都是短暂的、虚幻的。这种对“缘”的超越,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放下。通过看透爱与憎苦与乐的轮回,试图摆脱对情感的执着,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 “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渡’我们的‘佛’”:
慧见最终的觉悟,是认识到生活中所有的关系、经历,都是修行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尤其是与自己纠葛最深的人(如伴侣),都是帮助自己成长、觉悟的“佛”。真正的“渡人”,不是外界的某个人,而是自己的内心。
婚姻中的“渡”与“修”
-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修行场。慧见意识到,妻子是他修行路上最重要的“渡人”。无论是日常的争执、生活的琐碎,还是共同面对的责任,都是佛法中“修己渡人”的体现。
- “奈何桥上曾牵手,三生石上名已签”:
这句进一步强调了缘分的必然性。即使生活中有诸多矛盾和不满,但缘分是不可抗拒的初心和选择。因此,选择了包容、守护,用责任和耐心来完成这一生的“修行”。
从婚姻到修行的延伸
慧见的文字和思考,最终从婚姻升华到了更广阔的修行层面:
- “缘来缘去人生几何,大千世界多少过客”:
人生中的一切,包括爱憎、苦乐,都是缘分的聚散。无论是婚姻、亲情还是友情,最终都会随着时间淡去。真正的觉悟,是能够在这一切中学会放下执念,坦然面对。 - “灯火阑珊处”与“渡自己的佛”:
觉悟是对内心的觉醒——真正能渡自己的,不是外界的某个人,而是内心深处的“自我”。当放下对“缘”的执念,认清一切皆为因果,便看到了“灯火阑珊处”的自己——“心空静寂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
慧见的感悟,是从生活到修行、从感情到觉悟的一次升华。对婚姻的认知从初期的矛盾与无奈,转变为对缘分的珍惜与责任的承担,再到最终的放下执念、看透爱憎苦乐的轮回。这不仅仅是婚姻的故事,更是一个人从迷茫到觉悟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坦然面对生活喜怒哀乐、珍惜身边缘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