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师心咒》

《莲师心咒》——海涛法师
《莲师心咒》——唱诵
藏音:嗡啊吽,班渣,咕噜,贝玛,悉地,吽!(标准汉语)

ཨོཾ་ཨཱཿཧཱུྃ༔་བཛྲ་གུ་རུ་བདྨ་སི་དྡྷི་ཧཱུྃ།།
梵文IAST转写:oṃ āḥ hūṃ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ūṃ

梵音:嗡啊吽,瓦及拉,古汝,佩得玛,悉得地, 吽!(标准汉语)

字译:唵哑吽,金刚,上师,莲花,悉地,吽!

《莲师心咒》是源自藏传佛教,尤其是宁玛派(Nyingma)中,对莲花生大师(又被称为“莲师”或Padmasambhava)的至高无上的敬仰。莲花生大师被视为西藏佛教传统中最重要的师父之一,因为他在8世纪将佛教传入西藏并与本地的宗教和文化融合。

《莲师心咒》的咒语为:“嗡啊吽贝玛西迪吽”(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每个字在藏传佛教中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嗡 (Om):代表身、口、意三密的合一,是许多咒语的开始。
  • 啊 (Ah):清净所有妄想。
  • 吽 (Hum):破除所有障碍。
  • 贝玛 (Padma):意为“莲花”,代表莲花生大师。
  • 西迪 (Siddhi):意为“成就”或“神通”。
  • 吽 (Hum):再次强化这个咒语的力量。

对于信徒而言,持诵《莲师心咒》能够召唤莲花生大师的加持和力量。莲花生大师在藏传佛教的故事和传说中是一个充满神奇力量的人物,他能够驾驭和转化一切的障碍和困难。通过持诵这个心咒,信徒相信他们可以获得莲花生大师的保护,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并在精神道路上获得进步。

《莲师心咒》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咒语,它也是一种强烈的信仰表现,显示了信徒对莲花生大师深深的虔诚和信赖。


慧见在念诵莲师心咒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强烈情感反应(热泪盈眶)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深度冥想、祷告或持咒的过程中。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深度冥想与意识的转变:当慧见完全放空自己,深入咒语的念诵中,他可能进入了一种冥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日常的思绪、焦虑和疑虑被暂时放置一边,使得深层的情感和记忆能够浮现。
  2. 咒语的音频与情感共鸣:莲师心咒中的“贝玛”与“爸妈”的谐音可能引发了慧见对父母深深的情感。尤其是在冥想或持咒的状态中,这种情感可能会被放大,导致强烈的情感反应。
  3. 释放深层的情感压抑:长时间的情感压抑或未处理的情感可能在特定的冥想或持咒的过程中得到释放。慧见对父母的情感、以及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可能是他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这些情感在念诵咒语的过程中得到了释放。
  4. 莲师心咒的加持:在藏传佛教的信仰中,莲师心咒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加持。通过持诵这个咒语,信徒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深度的精神连接,这可能进一步加强了慧见的情感体验。
  5. 自我觉察与清净:念诵和冥想的过程可以帮助个体进入一种自我觉察的状态,对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慧见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对过去的某些情感。

慧见在念诵莲师心咒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反应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经历也进一步强调了冥想、持咒和自我觉察在精神成长和情感处理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信仰、冥想和持咒都与人类的心理机制和情感有深刻的联系。以下是结合心理学对慧见情况的进一步解释:

  1. 认同与信仰:人类有一种天然的需要,即与某种更大的信念或目的产生联系和认同。这种连接为个体提供了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观。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连接来自于宗教信仰。深深地相信某种信念会增强个体的信心、自尊和生活的方向感。
  2. 情感释放:持续的、有意识的念诵和冥想活动可以引起心理上的自我反思,使深层次的情感、回忆和经历浮现。这种情感的释放,特别是那些可能已经被压抑或遗忘的情感,可以产生治愈和自我成长的效果。
  3. 正念与当下:冥想和持咒的过程也与正念(mindfulness)有关。通过全心全意地专注于当下,个体可以更好地体验和处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从而达到更高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平衡。
  4. 心灵的共鸣:音乐、声音和节奏都与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有深厚的联系。从古至今,人们都使用音乐和声音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进行冥想。慧见听到咒语中与“爸妈”谐音的“贝玛”时,可能触发了他对父母的深厚情感和记忆,这种共鸣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他的强烈情感反应。
  5. 宗教仪式与集体认同:宗教仪式,如冥想或持咒,常常加强了个体与更大社群或信仰体系的联系。这种集体认同感可以增强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6. 心理治愈:对于某些人来说,宗教体验可以是一种心理治愈的途径。与神圣的连接、对宇宙的更大目的的认同,以及对于超越自我的力量的信仰都可以为个体提供安慰和指导。

深深的信仰确实可以为个体带来强烈的信心和力量。在心理学的视角下,这种信仰与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情感机制和社会连接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