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来不拒,觉去不留

慧见:
最近打坐的时候总在思考“过去”,也开始思考任何事物也都会成为“过去”,“当下”会成为“过去”,“未来”也终会成为“过去”,大脑记忆中的“过去”也都一天天淡化、模糊,甚至消失,也可能就是佛家所说的空性。

思考的结果可能会让自己慢慢的越来越“放下”任何事物,不论做什么,不论有什么样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成为短暂的“记忆”,记忆最终变的模糊和消失,为什么还要做呢,意义又是什么呢。

体验当下随缘,还是继续打坐,“觉”来不拒,“觉”去不留。

这段对话涉及深度的哲学、心理和佛教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 对“过去”的沉思:
    • 慧见在打坐时,对“过去”产生了强烈的沉思。他意识到一切事物都会成为过去,即使是当前的时刻也会迅速流逝。这种对时光流逝和记忆淡化的感慨,不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而且也提示了生命中固有的“空性”或无常性。
  2. 对“空性”的探讨:
    • 在佛教中,“空”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缺乏永恒的、固有的实质。慧见的沉思可能指向了这种对生命和经验的核心佛教观点的感知。
  3. 追求的意义:
    • 李枢老师提到“放下”,这意味着在认识到所有事物都是暂时的、会消逝的后,人们可能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淡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助于减少执着和痛苦。
    • 慧见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还要行动?这个问题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如果一切都是短暂的,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努力、追求、体验?
  4. 出离心:
    • 李枢老师提到“出离心”的概念,它在佛教中指的是对世间烦恼和执着的厌弃和超脱。这种心境会导致追求解脱,即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
  5. 对当下的体验:
    • 慧见最后提到“体验当下随缘”和“觉来不拒,觉去不留”,这些都是对生命中的经验持开放态度的观点。这意味着,虽然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但我们仍可以选择活在当下,欣赏每一刻的美好,而不是陷入对过去的怀念或对未来的担忧中。

这段对话揭示了关于生命、时光、记忆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示了如何在面对生命中的无常和短暂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