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法鼓山》
《心经-唱诵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常被称为《心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的一部精短而深奥的经文。它阐述了般若波罗蜜多,意为“超越智慧”或“至上智慧”,描述了觉者(菩萨、佛)如何通过对“空性”的洞察和实践,达到超越一切烦恼与困惑的境地。以下是对该经文的一些基本理解:

  1. 形与空:经文开头便提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一切现象的相对性和缺乏自性。这意味着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赖其他事物而产生、存在与灭亡。因此,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固定、永恒的自性。
  2. 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构成一个人或生命体验的五个层面。《心经》指出五蕴都是空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自我”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的、非固定的现象,并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
  3. 超越一切困惑与烦恼:经文中提到了很多的“无”——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等。这些“无”不是消极的拒绝或忽视,而是指出当我们看透并不被外在事物所累时,就能超越一切的烦恼和困惑。
  4. 般若波罗蜜多真言:经文最后有“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真言,用于冥想和颂念,以助于实践者领悟到般若波罗蜜多的真谛。

《心经》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生命的视角,强调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和互依性,鼓励我们超越表象,看到其背后的真实性质。通过这种视角,我们可以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困惑、烦恼和痛苦,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