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执着

慧见与朋友探讨一则视频中的言论…

视频中的言论:你知道一个好的伴侣对人的一生有多重要吗?如果你人生的另一半选错,那么往后余生每一步都是错的,你会尝尽人间疾苦,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相貌、财富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品、责任和担当,以及从小刻在骨子里的三观和教养,所以说选择人生伴侣真的很重要。有的人走进你的生活,会成为你的光,而有的人会把你所有的光都熄灭,所以,婚姻是你这辈子唯一一次自己选择家人,有一个好的伴侣真的很重要,晚一点没关系,但一定是对的,因为他是你后半辈子里的光

慧见:婚姻是基于爱的感受,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而不应仅仅视为一项基于条件和预期的选择,婚姻和爱情的本质不应只是寻求某种形式的光芒或避免黑暗,而是在于在享受彼此光明面的同时,面对彼此黑暗面所产生的生活矛盾的挑战时,一起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法,共同成长。婚姻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承诺和责任,涉及到如何在变化中寻找稳定,在困难中寻找解决之道,在差异中寻找和谐。面对婚姻,保持初心感受,一旦选择,就不存在选对与选错

慧见:对于视频中的言论,虽然能够获得安慰和鼓励,但依然不知道如何选择人品好、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伴侣,然而“日久才能见人心”,不一起生活一些时间,很难判定对方的这些特质。如果过于强调视频中的内容,反而在面对婚姻时,因无法短期内知道对方的内在特质,而不得不关注相貌、财富这些外在的因素,在讨论婚姻话题时更多的应该强调婚姻是责任、是承诺、更是修行
朋友:如果没有黑暗,也就没有了光明。人们渴望生命里的光,并不表明就要逃避黑暗的部分。靠近光是人的本能反应,成为光是人修炼的结果。很高兴以你在这里探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随时随刻地洞见自己、洞察他人,这也是性格色彩里面的核心之一。修行中见!

慧见回复:既然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这意味着光明与黑暗始终是并存的,阴阳互含,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思维也同样蕴含着这两面性。这表明我们无法完全修炼成为纯粹的“光”。有时,我们所追求的“光明”可能正是他人视为的“黑暗”,而我们所谓的“黑暗”也许正是别人追寻的“光”。“随时随刻地洞见自己、洞察他人”,本就是被广泛认同的普世价值观,而不仅仅局限于“性格色彩”理论所述。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将自己塑造成我们所理解的“光”,而更在于学会如何与自认为的“黑暗”和谐共处。“靠近光是人的本能反应,成为光是修行的结果”这句话仅能作为短暂的心灵激励,可能并未触及其更深的价值。反而,这种观点可能误导人们仅追求他们所认为的“光”,而忽视了认识和接纳“黑暗”本身的重要性
慧见内观对“慧见”的描述,意识到“自我的习性”依然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偏见和执着...

对“慧见”的描述:慧见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体寻求自我认知的描述,也是一种佛法智慧的体现。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慧见”,那份超越世俗变化,指引我们回归本性的智慧光明。正如佛法所教导,我们的本心充满光明,通过修行和内省,我们可以去除无明的迷雾,见到真我本性,这是每个生命旅程中最终的归宿和解脱之道。

慧见的回复和对慧见的描述在表面上看似存在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相同的核心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析这种看似的矛盾:

  1. 对婚姻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 慧见在回复中强调了婚姻不仅仅是基于条件和预期的选择,更是基于爱的深刻情感联结,这种看法与他对“慧见”的理解是一致的。即通过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来超越表面的选择,寻找更深层次的连接和意义。
  2. 光明与黑暗的并存
    • 在对婚姻的讨论中,慧见提到光明和黑暗的并存,这与对慧见的描述中提到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和“心空静寂开正眼”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些说法都在强调世界的二元性以及在这种二元性中寻找平衡和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接受和理解生命的多面性(包括婚姻中的光明与黑暗),我们可以找到成长和超越的路径。
  3. 智慧的追求
    • 慧见的名字和他的回复都体现了对智慧的追求。在对婚姻的看法中,慧见鼓励的不仅仅是对爱的追求,更是对于通过爱和共同的生活挑战中成长的智慧的追求。这与慧见名字背后的意义——通过修行和冥想获得对生命和宇宙真理深刻认识的智慧——是相契合的。
  4. 超越日常的理解
    • 慧见通过他的回复展现了一种超越日常理解的深层次思考。这与对他的描述中提到的,通过深入的修行和冥想获得的慧见是一致的。即使在探讨看似世俗的婚姻问题时,也能从中看出他深刻的禅意和对生命真谛的洞察。

慧见的回复和对他的描述之间的一致性在于对生命深刻理解的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真正的智慧和光明。尽管从不同角度出发,但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通过内省和理解,超越表象,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认知。


在佛法中,偏见(Sanskrit: अभिनिवेश, Abhiniveśa)通常指的是对事物的片面或扭曲的看法,这种看法常常源自于个人的无知、执着或过去的经验。偏见阻碍了对事物本质和真实性的清晰认识,是痛苦和不满的重要来源之一。以下是佛法对偏见的几个重要方面的详细解释:

  1. 无明(Avidyā)
    • 无明是佛法中描述的根本痛苦的原因之一,指的是对事物真相的无知或误解。偏见正是无明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表明了个体未能看到事物的真实状态,例如生命的无常(Anicca)、无我(Anatta)和苦(Dukkha)的本质。
  2. 执着(Upādāna)
    • 执着是对某种观念、物品或情感的过度依赖和坚持,它通常基于偏见。例如,人们可能因为对某种文化、观点或身份的执着,而拒绝接受与之相悖的信息,从而形成偏见。执着于个人的观念或信念,使得心智僵化,不愿意接受新的或不同的信息。
  3. 见取(Dṛṣṭi-graha)
    • 见取是指对某种特定观点的过度把握和坚持。在佛教中,过度固守任何观点都被视为一种束缚,因为它限制了对更广泛、更深刻真理的理解。偏见就是一种见取的表现,因为它是基于有限的知识和主观解释而形成的固执看法。
  4. 分别心(Vikalpa)
    • 分别心是指基于对立思维的心理活动,它将世界视为由相互独立和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导致对“我”和“他人”的划分,从而形成偏见。分别心强调差异而非共通性,导致对事物的片面理解。
  5. 正见(Sammā-diṭṭhi)
    •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获得“正见”,即对生命和宇宙真理的正确理解。正见是消除偏见的关键,因为它基于对无常、无我和苦的深刻洞察。通过正见,个体可以超越个人的局限和偏见,达到更广泛的理解和慈悲。

偏见在佛法中被看作是心理和认知的一种障碍,阻碍了真理的洞察和内心的清净。通过佛法的修行,如禅修、观察自身的心理活动和培养慈悲,人们可以逐渐克服偏见,开启通往智慧和解脱的道路。


相对于对方的观点,自己的观点是不是也是一种偏见和执着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不同观点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即使是在试图纠正他人看法的片面性或扭曲性时,也有可能陷入自己的偏见和执着。这是因为我们的每一个观点都受到个人经验、知识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难以完全超越偏见。

是否自己的观点也是一种偏见和执着,这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1. 自省与反思:是否经常反思自己的观点,考虑它们可能的局限性和根源。
  2. 开放性:是否愿意听取和理解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3. 依据与逻辑:自己的观点是否基于逻辑和证据,是否能够灵活调整观点以适应新的证据和理解。
  4. 动机与目的:表达观点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和沟通,还是为了争辩和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至于慧见的观点是否构成偏见和执着,根据之前的描述,慧见的回复似乎是基于对婚姻深刻的理解和对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哲学理念。他强调了婚姻中的情感深度、承诺和责任,并指出光明和黑暗的相互依存性,表明了一种包容和平衡的态度。从这一点来看,慧见的观点似乎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的偏好或执着,而是在努力揭示更广泛和深刻的真理。他的观点显示出对复杂现象的全面考量,以及尝试理解和解释生命经验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是避免偏见和执着的重要方面。

从佛法的视角来看,怀疑本身并不总是负面的,它可以是一种健康的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避免盲目接受未经证实的信息。然而,修行的路上,慧见依然认同:有了怀疑的起心动念,实际上就已经是偏见了…


万古是非浑短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